Sunday, May 9, 2010

atoms for peace

thom yorke的新組合 atoms for peace cover joy division's love will tear us apart!!!!


看到這段的時侯真的有種不明的歡樂=D
thom yorke把聲線壓低也倒挺像ian curtis那把死氣沉沉的聲線。
總之,看到自已喜歡的樂隊cover另一隊也很喜歡的樂隊感覺真的好歡樂。

hIDDEN


有時侯,聽見自已喜歡的樂隊的音樂路向與自已的口味越來越背道而馳的時侯,也是挺悲哀的一件事。These New Puritans就是這麼一回事的例子,他們第二張大碟真的不是我的茶啊,感覺他們好像開始和旋律這東西脫節了,曲目也開始越變越長。對這張的感覺,並不是單純的做得好或不好,而是個人喜好問題了,因為我就是沒有耐性聽長落落和節奏單調的歌啊。不過倒也證明了他們真的對自已的音樂進行了革命,所以這張還是受到很多人激賞的。

不過,這張裡有一首我是十分喜歡的,細細碎碎的鋼琴音和合成音躍動,整首歌很minimal,加上jack barnnet幾近平板的歌唱聲調,以及george barnett規律但很有力的鼓點,整首歌一如這個樂隊的風格一樣冷質。

these new puritans - hologram


音樂歸音樂,他們二人還是很可愛的。

Fish Tank (2009)

到了現在這個年紀的我,已經不能明白十五六歲的少女的想法了。雖然自己也曾經是個十五六歲的少女,但那時我的青春絕對沒有像這套電影中的主角一樣,那麼捉摸不定又不安。

這是一套風格寫實的青春電影,紀錄了mia這個十五歲少女的一段青春。當中沒有成功實現夢想,或是轟轟烈烈地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的故事,這裡講述的只是關於一個被殘酷的現實洗刷,而不得不長大的故事而已。

關於愛情,也許是女性導演的關係,雖然故事由那種張狂的英國式殘酷青春包裝,包裹在內的仍透出一股女少情懷的細膩。「少女情懷」一詞也許的確很矯情,但由主角慢慢被母親的男友吸引,以至最後發生關係的過程,電影中一直有跡可尋地鋪排著。在這條故事線中也看到女主角初面對愛情的單純。

關於夢想,主角夢想成為舞蹈員,跳舞卻無任何出彩之處,片中雖然她得到了一次面試的機會,但最後發現表演的地方竟是成人酒吧,霎時間失望和惶恐一湧而至。

不論在愛情、親情、理想當中,mia都沒有真正實踐了些什麼。我想電影強調的大概是她經歷了些什麼,和學到什麼吧。但所謂學到了什麼,電影也沒有明言,也許所謂學到了什麼也是種摸不透的東西,一時間頓悟了,得到的東西就只有你自己知道。電影後期主角和小女孩在灰暗的天空下在一片雜草中追逐的一段,是她獲得救贖的契機,之後突然她就像長大了。

所謂青春和長大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吧,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什麼時候,青春已經離你很遠了,又或是你根本沒有可能在哪個確切的時間告訴自己,啊我已經長大了。這些東西的本質就是這麼隱晦暗不清吧。

雖說電影是走寫實路線,但看著還是很具電影感的。色調非常冷冽鮮明,好像能令人感受到英國那種陰陰冷的天氣。一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投射在女主角身上的光線,不時營造出有點溫暖細膩的感覺,也在那些光線柔和地投到女主角臉上的時候,感覺好像看到了她身為少女,卻掘強地不願顯露出的柔軟。女主角挺漂亮,而且還真的讓人感受到了她那像刺蝟一樣的性格,現實中的演員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做了母親,不知為何知道了這件事之後電影的真實感一下子加強了不少。

Thursday, March 11, 2010

Bright Star (2009)

從知道Ben Whishaw會在這套電影中演一個詩人的時候,這電影立刻令我期待不己。相信很多喜歡電影的人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吧,知道某位喜歡的演員將會演某個你很喜歡的角色,然後逐少逐少收集這電影的資料,每張劇照和消息都令人引頸期待,到了trailer一出的時候急不及待去看,不看過四五次也不滿足,然後到了電影真正上映,飛撲去買票懷著一股興奮的心情去觀看...


這便是一套這樣的電影。


一開始知道這套電影的時候,就已經被劇照和官方網站上的影像吸引著了。明明是英國十七,八世紀(搞不清楚年代)的故事,看到的卻是窗明几淨的現代感覺,但看見主角們的服裝又會有那個時代的代入感。平常的外國古裝電影,影像感覺通常是濃濃的像油畫般的風格(不過最近也看過不少畫面鮮明銳利的古裝電影了),相反這套在視覺上有種特別的透明感,戲中那些古老的鄉村大宅被自然的日光洋洋灑過的景象,或是孩子們在未受污染的遼闊花田中嬉戲的畫面,都有一種空靈沉靜的氣氛。


劇情其實稍嫌有點平淡,一路看感受不到Keat和Fanny之間的聯系,所有事情都發生得有點太急促,我看完後的感覺就是男主角很快就死了,女主角有時又有點無理取鬧。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在電腦上看,不是一氣呵成吧。前半段他們感情建立的時候,的確感受到了那種細膩的觸感,但之後挺平淡的。不過欣賞的是導演沒有把這故事渲染成那種史詩式的愛情故事,這樣子處理也許更有真實感,事實上在那種氣氛和環境中產生的愛情本身已經很美好了。



Ben Whishaw演John Keat真的很有說服力啊。根本John Keat本人據形容就是那種弱不禁風又多愁善感的類型,和Ben 的相似之處的確不少。我想大概演一個詩人要令我信服,就要有那種令我相信這個人真的會創作出美麗的文字的感覺,而ben whishaw就有這種特質,這個條件大概很虛無吧。女主角Abby Cornish的長相一看就會令人覺得是個堅強而溫柔的女性,不過有時候覺得她在戲中擁著Keat的時候比較像母親多過情人呢...。她在戲中飾演一個有獨特時裝見解的女性,經常為自己設計或改裝衣服,所以戲中她很多套衣服都很可愛,她有點圓潤的身形穿著小小的多條搭帶的鞋子感覺真的很可愛。

Friday, January 29, 2010

New York I Love You (2009)

有時候真想掉進電影的世界裡。那種像現實世界,但又比現實世界純粹瑰麗的感覺,真的令人十分向往。

最近看的電影中,NEW YORK I LOVE YOU算是近期最愛。比起同系列作品Paris I Love You,這套顯然有點失色。感覺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不多,也許和它的剪接手法有關,和巴黎那套十個小故事順序展開不同,這套是把十多個不同的小故事裁剪成一個個小片段,然後不斷穿插組成一個Big Picture。這樣說故事的方法,的確令我感覺到這些人、這些事就像不同顏色的線,在紐約這個城市不斷交梭穿插,當中可能有互相交集的地方,然後又各自朝不同的方向前進。這些關乎人與感情的絲線就拼湊出一幅叫紐約的畫。不過這樣說故事的壞處就是,導演功力不夠的話就會令人一不小心就忘記剛剛看過什麼了,看到一半就「轉線」的故事也難令人投入。

其中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喜歡的一段是Shia Labeouf那段,其中的亮點也是他。看之前一直沒有預料到會是這樣呢,怎樣說呢,可能因為他是Transformer這種爆米花科幻動作電影的男主角吧,之後又一直演些比較商業化的電影,他給我的印象就是,演技普通不知道為什麼那麼紅的年輕演員,後來想想原來他演的每套電影我都不知為何都有看。在這段中他飾演一個身體有殘障的酒店侍從,某天一個曾經住過這間酒店的女歌唱家再來入住,侍從就和她開始有了對話。。。

故事有點撲朔迷離又有點超現實,看到結局還需要一點時間來消化分析。不過劇情不是重點,雖然這種沉靜衰傷的故事的確很對我口味。Shia的演出真的有驚喜,他的角色安靜又含蓄,因自身殘障又不能避免地帶著充滿故事的味道,說話更有些外地人的小口音,看起來縱然很年輕但又像已歷盡滄桑。這段以白色為主調的電影中,仿佛只有角色的眼睛們才是被聚焦的主角,印象中他的眼睛是琥珀色的,好像不用說話就流露了很多很多的悲傷,真的演得很好啊,完全改觀了。

故事的場景只有那間有點殘舊的酒店,看起來應該有點歷史了,散發出破落但依舊優雅的味道。配樂包含了很多小提琴的樂曲,小提琴真是奇怪的樂器,怎樣拉聽起來都是淡淡的憂鬱,和這段故事很配合的。

偷偷貼上這段片